苏州市干将路303号创意产业园

0512-3565 6563

Jackjones@kuaidata.com

联系客服

数据中心托管服务/管理式网络

服务:

400 651 8888

微软云服务:

400 089 2448

markjune@kuaidata.com

内容分布式网络服务:

400 811 0278

云集成与合作:

cloud@kuaidata.com

公司新闻

苏州AI生态圈再添强链!苏州AI企业联手苏州胜网IDC夯实算力基石

2025-08-14

      近年来,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集聚地,正加速构建从算法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生态体系。2025年8月,苏州本土AI领军企业与苏州胜网IDC(互联网数据中心)达成战略合作,双方将共同打造面向AI大模型训练的超级计算集群,这一举措标志着苏州在夯实算力基础设施、完善产业生态的关键环节上迈出实质性步伐。


AI算力生态圈

一、算力需求爆发催生新型合作模式
      随着GPT-5、文心4.0等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,算力资源已成为制约AI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。据苏州市工信局披露,2025年上半年全市AI企业算力需求同比增长217%,其中大模型训练类需求占比达68%。该AI企业CEO王韬在签约仪式上表示:"当前单次大模型训练需调用上千张A100级显卡连续运转数周,传统IDC的通用服务器架构已难以满足需求。"
      此次合作创新性地采用了"联合投资+弹性调度"的运营模式。胜网IDC将加大投入对昆山数据中心进行定制化改造,部署80台搭载H100芯片的AI专用服务器,同时引入液冷技术将PUE(能源使用效率)控制在1.15以下。苏州园区AI企业则提供自研的分布式训练框架,通过动态资源分配算法实现算力利用率提升40%。这种垂直整合的解决方案,有效解决了单一企业自建算力中心面临的成本高、利用率低等痛点。


算力需求新型合作模式

二、政策红利加速产业协同创新
      苏州市政府7月发布的《AI算力网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》为此次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撑。根据文件,苏州将在2027年前建成覆盖全市的"1+5+N"算力网络体系,对采用国产芯片的AI算力项目给予最高30%的补贴。值得注意的是,胜网IDC此次采购的服务器中,寒武纪MLU370芯片占比达35%,体现出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战略布局。
      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局负责人透露,该合作项目已纳入"苏州智算"重点项目库,可享受电价优惠和带宽资源优先配置。这种"政企联动"的模式正在产生示范效应——据搜狐科技报道,近期已有3家AI企业与IDC服务商达成类似合作意向,涵盖自动驾驶模型训练、生物医药分子模拟等细分领域。


苏州算力机房硬件环境

三、生态效应显现: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
      苏州AI产业的独特优势在于形成了从基础层到应用层的完整梯队。在姑苏区,以矩阵科技为代表的算法研发企业聚焦NLP、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;工业园区集聚了思必驰、科达等场景应用企业;而苏州胜网IDC、国科数据中心等则构成算力支撑层。这种"铁三角"结构使得创新要素能够快速流动,例如矩阵科技的语音识别模型已通过胜网的算力平台向医疗、教育等领域客户开放API调用。
      知乎专栏《长三角AI观察》指出,苏州模式的核心在于"以场景牵引技术迭代"。当地政府通过开放智慧城市、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,推动AI企业与传统行业深度对接。此次合作中,胜网IDC的金融客户可直接调用矩阵科技的风控模型进行实时交易分析,省去了自建AI团队的成本。这种B2B2C的商业模式,正在改写AI技术商业化的传统路径。


NOC运维中心

三、挑战与未来展望
      尽管发展迅猛,苏州AI生态仍面临两大挑战:一是高端人才密度低于北京、深圳等地,二是芯片等关键环节依赖进口。对此,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李岩建议:"应加强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,同时通过‘揭榜挂帅’机制突破异构计算等卡脖子技术。"
      放眼未来,随着《长三角数字一体化发展规划》的深入推进,苏州有望与上海张江、杭州云栖小镇形成算力协同网络。据悉,矩阵科技正与上海临港的量子计算实验室开展联合研究,探索"经典计算+量子计算"的混合架构。这种跨区域创新协作,或将重塑中国AI产业的区域竞争格局。


共创数智未来

      在这场全球AI竞赛中,苏州正以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务实的合作创新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答卷。当算法、算力、数据三大要素实现有机融合,这座千年古城或许将诞生下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AI创新标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