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市干将路303号创意产业园
0512-3565 6563
Jackjones@kuaidata.com
联系客服
数据中心托管服务/管理式网络
服务:
400 651 8888
微软云服务:
400 089 2448
markjune@kuaidata.com
内容分布式网络服务:
400 811 0278
云集成与合作:
cloud@kuaidata.com
2025-10-03
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,苏州某大型制造企业为提升IT基础设施的敏捷性和可靠性,于2025年启动了超融合架构(HCI)升级项目。该项目涉及核心生产系统迁移、多地分支机构协同及混合云对接,最终通过苏州胜网IDC服务商科学选购方案与精准实施,实现了资源利用率提升60%、运维效率提高45%的显著成效。以下是该项目从供应商筛选到落地运维的全过程经验分享。
![]()
苏州企业超融合部署案例分享
一、需求分析与技术选型
项目初期,企业IT团队联合业务部门梳理出三大核心需求:首先,需支撑ERP、MES等关键系统的7×24小时稳定运行,要求故障恢复时间(RTO)≤15分钟;其次,要满足长三角地区5个工厂的数据实时同步,网络延迟需控制在5ms以内;最后,需预留与公有云的安全对接通道。基于此,苏州胜网IDC技术评估小组制定了超融合方案的六大选型标准:
1. 性能指标:单节点至少支持20TB全闪存配置,IOPS不低于15万
2. 扩展能力:支持3节点起步,线性扩展至50节点
3. 灾备特性:内置异步复制与快照功能,支持跨机房容灾
4. 云管集成:提供与阿里云/华为云的混合云管理接口
5. 本地服务:供应商需在苏州设立常驻技术团队
6. 成本控制:五年TCO不高于传统SAN架构的80%
![]()
客户需求分析
通过POC测试对比,苏州胜网、华为FusionCube及深信服HCI入围最终候选名单。测试数据显示,胜网科技在跨站点数据同步效率上表现突出(实测延迟3.2ms),其Prism管理平台的操作简便性获得运维团队高度评价;华为方案则在国产化适配度上占优,但扩展成本较高;深信服在安全加固方面独具特色,但云生态整合能力稍弱。经综合权衡,企业最终选择苏州胜网IDC+超融合方案,并搭配Dell XC系列硬件构成超融合集群。
![]()
超融合与传统架构对比
二、超融合部署实施关键阶段
1. 架构设计阶段
采用"双活数据中心+边缘节点"的拓扑结构:
核心层:苏州胜网主数据中心部署4节点NX-3065-G7集群(每节点配2×至强6348处理器、1.5TB内存、25TB NVMe闪存)
灾备层:昆山备份中心部署3节点相同配置集群
边缘层:各工厂部署2节点NX-1065-G7微型集群
通过VXLAN构建Overlay网络,主备中心间采用100Gbps裸光纤直连,分支机构通过IPSec VPN接入。
![]()
超融合方案部署及实施
2. 数据迁移实战
面临传统VMware环境向AHV虚拟化平台迁移的挑战,项目组创新采用"三级渐进式迁移法":
第一阶段:利用Nutanix Move工具批量迁移非关键业务虚拟机,同步建立基线性能指标
第二阶段:通过Storage vMotion实现ERP系统在线迁移,设置QoS策略保障迁移期间业务带宽
第三阶段:针对Oracle RAC数据库,采用GoldenGate实现双活架构,最终切换窗口仅需127秒
整个迁移过程持续8天,苏州胜网技术团队累计转移虚拟机387台,数据量达356TB,业务中断时间为零。
3. 混合云对接
为实现"云端容灾+本地生产"的混合架构,技术团队完成以下关键配置:
在阿里云华东1区域部署Nutanix Clusters on AWS(NC2)
通过Cross Connect专线建立1Gbps加密通道
配置策略驱动型数据分层:热数据保留本地,冷数据自动归档至OSS
开发定制化脚本实现策略一致性检查(每日自动校验ACL规则1,200余项)
![]()
超融合架构
三、超融合运维优化实践
1. 智能运维体系搭建
部署Nutanix Xi Leap灾备服务后,实现了:
异常检测:AI引擎提前14小时预测到存储控制器潜在故障
自愈机制:自动触发vMotion迁移故障节点,2024年累计避免27次计划外停机
容量规划:基于历史数据预测存储增长趋势,准确率达92%
2. 能效管理创新
通过引入动态功耗调节技术(DPT),集群整体能耗下降18%:
根据负载自动调整CPU频率(Granular频率调节精度达25MHz)
非工作时间自动将闲置节点转入深度休眠模式
冷数据存储温度从45℃降至32℃,SSD寿命预期延长3年
3. 安全加固措施
网络层:部署微隔离策略,业务单元间流量下降73%
数据层:启用AES-256内存加密,性能损耗控制在5%以内
审计层:集成Splunk实现日志实时分析,发现并阻断4次暴力破解尝试
![]()
超融合一体机优势
四、项目成效与经验总结
经过8个月运行,该超融合架构展现出显著价值:
1. 资源交付周期从原3天缩短至15分钟
2. 年度运维成本降低210万元
3. 成功抵御2次区域性网络故障,业务连续性达99.999%
关键成功因素包括:
供应商协同:苏州胜网技术团队提供7×24小时技术支持持,平均响应时间23分钟
人才储备:提前半年选派3名工程师参加NPPE认证培训
流程再造:将传统ITIL流程适配为HCI特性管理模型,变更效率提升60%
![]()
方案优势
未来规划包括测试边缘AI推理场景部署、探索Karbon容器平台应用等。该案例证明,超融合架构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具有显著优势,但成功实施需要业务需求与技术能力的精准匹配,以及供应商生态的深度协同。